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5大關鍵,讓你二十年後依然是人才

2006-6 天下雜誌349期 , 張漢宜

當職場趨勢從企業端的「終身雇用」轉變為個人端的「終身就業」,該如何為自己的競爭力加分,讓老闆捨不得你走?

你是正在力爭上游的基層員工、公司的當紅炸子雞、中高階主管、還是即將退休的資深元老?

無論你身在哪一個階段,當職場趨勢已從企業端的「終身雇用」轉變為個人端的「終身就業」,你必須時時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即使二十年後,依然是企業搶著要的人才。

綜合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奇異前任執行長威爾許的觀點,以及《日經商業週刊》的報導,以下五件事,是你為自己加分的關鍵思考:

1.不管坐什麼位置,都要保持學習的習慣

出社會工作十年到十五年左右,會有一種「上下卡住」的閉塞感與無力感。因為,這個階段的上班族雖然擁有一定的資歷與經驗,工作也得心應手,但上面有比自己更資深的前輩壓著,身邊有隨時想超越你的同輩,下面又有一群「年輕就是本錢」、嫻熟科技的新世代員工虎視眈眈。

因此,大前研一建議,不管你是基層員工、還是擔任主管職,都要保持學習的習慣,隨時為自己的競爭力加值。因為,在全球化的時代,你不是跟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競爭,而是跟來自全球的頂尖人才競爭。他強調,學習跟智力高低無關,主要是取決於態度,以及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該從哪方面打造個人競爭力?外語能力與使用網路的能力,在現今最為重要。

2.永遠做得比老闆要求的更多一點

只曉得「做好份內工作」的員工,等著被淘汰!因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有許多比你更積極的人,懂得永遠要比老闆要求的做更多。

威爾許強調,你必須超越上司對你的期待,讓他對你產生驚喜。別只等著上司傳授經驗、帶領你成長,事實上,你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提出能夠推動公司往前進的漂亮點子。

3.當個「用人達人型」主管

當你是員工時,你必須力求個人表現,以符合上司的要求;然而,當你成為上司,你的價值就不再來自個人成績,而是來自整個團隊每一個成員的表現。你必須了解部門中每個員工的特質,引導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避免犯同樣的錯。

因此,你要讓自己成為知人善任的「用人達人」,帶動整個部門的整體成績,進而成為企業的重要競爭力。

4.隨時拓展人脈並懂得維繫

別以為只有負責某些職務的人需要人脈,事實上,不管你處於什麼位置,人脈關係永遠會帶給你更多意想不到的益處。

拓展人脈,處處是機會。除了特定活動的場合之外,從飛機上的鄰座到網際網路,再加上善用「朋友的朋友」,都是好管道。

人脈建立不難,重點在維繫。大前研一建議,最少一年一次,跟連絡簿、好友名單上的每一個人聊一下近況,保持住彼此的關係,讓對方一聽到你的名字就記起你。

5.勇敢邁向「繞道型」人生

一般人的人生,大抵不脫「求學→畢業→就職→結婚→升官→退休」的固定模式,踏著傳統上最多人走過的足跡。然而,大前研一卻認為,如果你還年輕,不妨跳脫這樣的模式,勇敢走一段「繞道」的人生。

大前研一以德國為例,許多大學生,會先休學一、兩年,趁著年輕到世界各地旅行,然後再回學校完成學業。或是畢業之後不馬上就業,而是先去旅行幾年。在每一趟旅程中,結交來自全球各國的朋友,開拓自己的視野與國際觀。

這樣,當你踏入職場,也許起步會比別人晚一點,但開闊的心胸與觀照全球的視野,會讓你比別人更加速進步,也擁有更多機會。繞道的人生,途中的各種經歷與美好風景,都會成為你衝刺的豐沛能量。


因此,除了在目前的位置打拚,也要時時問自己:「如果明天就離開現在的工作,我還能做什麼?手邊的存款,可以讓我活多久?」若你每次都能得到安心的答案,那麼,你就擁有著自信無虞的人生。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敢保證可以永續經營。把視野往外看,也會發現外面的機會愈來愈多。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紐西蘭:十二歲的界限

尹萍/天下雜誌 獨立精神


「來來來,我們講清楚,我們家是要採取中式還是紐西蘭式?」


一位台灣移民父親,面對吵著要把頭髮挑染成綠色的十七歲女兒,劃下道兒:「若是採取中式,我養你到大學畢業找到工作,你呢,凡事都聽我的;若是採取紐西蘭式,你愛幹什麼幹什麼,但是現在就給我搬出去!」不用說,這女兒是屈服了。


但是其實這不公平。這女孩十七年來都是按照中式教養法長大,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從來不知外面的風雨。她住在紐西蘭,但沒有真的過紐西蘭日子。


忽然以「搬出去」要脅她,她沒有能力抗拒。


若把這故事講給土生土長的紐西蘭年輕人聽,對方可能不懂:他若要染頭髮,不需要跟他父母說
他自己打工賺的錢,要用來染自己的頭髮,不關別人的事。


他頂著新髮型回家,父母看見,即使心裡很不以為然,可能駭笑,可能假裝沒看見,但是絕不敢說「給我滾!」,因為,他說不定真的就搬走了。


紐西蘭是非常年輕的國家,冒險拓荒的精神處處可見。荒野登山長途健行是許多家庭扶老攜幼的年度活動,打獵露營劈柴生火是男孩子應備的技能。做父親的,以及學校老師,唯恐孩子嬌慣,不能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經要帶他們到山林裡去回味「篳路藍縷」的艱辛。在山裡,他們會告訴孩子們,遇到困難,你就得「堅強起來」(Toughen up)。艱難困苦只能當成笑話帶過,叫苦叫累太遜了,得不到同情。


依照紐西蘭法令,十二歲的孩子就可以駕駛農場上的牽引機,十五歲可以申請學習駕照,十七歲可以取得正式駕照,十八歲可以投票、可以買酒。


在 學業上,十五歲可以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十六歲可以申請入職業技術學院;十七歲唸完高中,可以申請入大學。一般文理科系只需三年就可畢業,順利的話,這時才剛滿二十歲。


到這時候,很多人的履歷表已經洋洋灑灑,社會經驗也很豐富。


在這個農業國家,鄉下孩子從小就在自家農場上幫忙:清晨三點起床,給乳牛擠奶;下午三點放學回家,又擠一次奶。十幾歲的孩子對各種農業機具都很熟悉,收割牧草、修剪羊毛,是很得力的幫手,完全可以獨挑大樑。這些工作是有酬的,父母報稅時當成薪資支出。


城市居民,則沿襲英國小手藝人傳統,許多行業都像是學徒制。城裡的 孩子,十一二歲開始找事,第一份工作往往是送報紙和傳單。此外,看各人父母的職業,或在修車廠,或在咖啡店打工。會樂器的孩子常常在街頭賣藝,才藝更高的 在教堂彈管風琴或帶領唱詩。一位牙醫的兒子特別內向害羞,暑假就被派到海邊的度假屋去油漆! 整座房子和圍籬。


十六七歲的女孩子最常應徵服裝店員工作,超級市場下午三點以後大半員工都是男女高中生(紐西蘭學校下午三點放學)。麥當勞和星巴克、電影院和披薩店,都是這些無技術勞工的求職目標。他們的工資依法是十八歲以上成人的八成,但工作表現不見得比成人差,因此企業主樂於僱用。



大學生的打工範圍更廣。調酒師、DJ、甚至猛男秀。大學宿舍每層樓有一位助理管理員,都由高年級學生擔任,正式支薪。每個大學生都希望在自己本科範圍內找到實習工作,但實在找不到,在餐廳當侍者也可以湊合。為了賺夠多錢,有的大學生打兩三個工。


沒有打工機會也不必太擔心。紐西蘭政府認為高中畢業就是獨立成人,如果想唸大學,不必倚賴父母,可以跟政府貸款。就算你家是豪門鉅富,政府也不介意,學費、生活費都免利息借給你,每週自動撥款到你帳戶。等唸完書,開始工! 作賺錢,政府就開始算利息,從你的薪資中扣款。


意思是,你完全可以跟父母決裂。他們不能管控你的前途。



很多年輕人就此脫離家庭,還特意跑到離家最遠的城市去讀書,好避開父母的雷達網;即使仍在本城大學就讀,也可能搬到外面與朋友合租房子住,週末也不回家。


「直昇機父母」在這個國家不太存在。


有一個男生,到別個城市去唸了一年大學,暑假回家,發現他的房間已 被母親改裝成書房,他的床被塞進地下室車庫。一個女生,前腳剛搬進大學宿舍,父母後腳就把同個城市裡的自家房子賣了,兩老搬到澳洲去頤養天年。一對姊弟, 分別上了大學和技術學院之後,父母就駕船出港,四海遨遊去了。


年輕人有夢想,難道中年人就沒有?「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現在中年的這一代,當年曾經更叛逆:反越! 戰、反南非種族隔離、反美國核子潛艇到訪,親身經歷使他們明白,青春如烈火,壓制只能助長其勢。


兩代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自由與獨立不是沒有代價。


這樣長大的紐西蘭人,到了老年,也極為獨立。他們堅決不要成為兒女的負擔,即使老伴已去,老人仍寧願自己獨居。政府也鼓勵他們儘量保持獨立,沒必要不用住進養老院。


教會團體、慈善機構及民間組織就結合起來,為高齡者提供居家服務:為輕度失智者送餐、為癱瘓者洗澡、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打掃清潔甚至種花蒔草。兒女縱然同住一城,也僅是例行探視。這個國家因此沒有快被壓垮的老媳婦,沒有肩挑重擔無可分勞的老女兒,倒是有很多已退休的老志工?


求個人獨立的社會,在傳統華人眼中或許嫌冷漠孤寂,但實質效果上,它比較合理而理性,也比較包容和尊重。


舉 例說,一位台灣移民父親,發現自己已成年(而仍然住在家裡)的兒子竟然是個同志,痛哭流涕,哀嘆「祖上無德,家門不幸」;而在同一個城市裡,一位紐西蘭白 人母親,卻正迎接大學剛畢業的兒子,和他的同志伴侶來家過聖誕節。看著兩個年輕人協力幫她整理花園,這母親歡喜地告訴別的客人,她「好像多了一個兒子」。


這樣長大的年輕人是比較成熟的工作者。當他們開始攀爬事業的階梯時,已經不是菜鳥。有這樣長期社會訓練的傳統,紐西蘭的企業主一向把獨立自主、熟悉職場紀律、工作經驗豐富視為員工的固有條件,近年來卻發現新進亞裔員工有時並非如此。


一位十二歲移民來紐,現已大學畢業的台灣女孩,就被父母保護得太好,進了一家大公司,仍然像個嬌憨的小公主,工作倫理與工作技能兩缺。她的主管非常困惑,私下詢問別的年輕員工:「這台灣女孩是笨還是怎地?我們怎樣才能讓她明白,我們不是在做遊戲,我們有業績要達成?」

是啊,我們怎樣讓她,以及她的父母明白?


★☆
有些精神是可以學習的,例如:早點讓子女獨立。可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會有見人見智的差異。孰是孰非?哪一種比較好?不是絕對的。 ☆★

你所給予的~最後都會回向到你身上

有一個外國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促成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專業知識只佔 30%,另外70%是來自於他的修養、人際關係、處世能力、應變能力等等。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畢業班的班主任帶著他的五十幾個學生到一個大集團公司參觀,由於該集團的老總是班主任的同學,因此老總親自接 待,秘書和工作人員也非常客氣。秘書將同學們安排在一個有空調的大會議室坐定,工作人員給每個學生倒了一杯水,學生們坐在那裡非常坦然,沒有客氣,其中還 有一個女同學問工作人員有沒有紅茶,理由是她平時只喝紅茶。只有一個同學起身雙手接過工作人員遞過來的茶並客氣地說了聲: ' 謝謝,您辛苦了!

老總辦完事情急急忙忙趕過來連聲道歉:對不起,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竟然沒有人應聲,還是老師和前面所說的 那位同學帶頭鼓起了掌,但掌聲稀稀落落。

老總開始講話,發現同學們端坐著,沒有人做記錄,於是轉過身對秘書說去領一些公司的筆記本和筆來,然後老總面帶笑容地雙手遞給每一個學生,遞著遞著老總的笑容沒有了,因為學生們都是伸長著一隻手臂去接,有的學不起身,更沒有人 說聲: '謝謝! ' 只有剛才那個同學畢恭畢敬地站起來雙手接過紙和筆,並連說兩聲:' 謝謝!謝謝! '
畢業分配的時候,該同學接到了那個大公司的錄用通知書。其他同學非常不服氣:他的成績並沒有我好,憑什麼讓他去而不讓我去。老師一邊嘆氣一邊說:我帶你們去參觀的真正目的是想給你們創造機會,可是你們都失去了,該公司點名要這位同學,我有什麼辦法呢?


你所給予的~最後都會回向到你身上

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的人,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如果你對人冷淡,別人也會回以冷漠;如果你經常批評別人,你也會接收到許多的批評; 如果你總是擺一張臭臉,沒錯,別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所有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 套句詩人奧登( W.H.Auden)的話:「人受惡意之作弄,必作惡以回報。」 如果你陷害別人,哪天你也會遭人陷害。同樣的道理,當你帶給別人歡樂,你就會得到歡樂; 帶給別人祝福,你就會得到別人的祝福;如果你經常讚美別人,不久你也會聽到有人在讚美你, 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你讓他人經歷什麼,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

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

我想許多人一定聽過,格林童話中有一則關於一位老人和兒子住在一起的故事。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見,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洒得滿地,碗也常打破,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給老爸爸一付木製碗筷,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

有一天,兒子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削木頭,他好奇的問孩子要做什麼。 結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木筷。」 從此以後,年老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家人也都非常孝順他。

農夫的哲理

有一個農夫的玉米品種,每年都榮獲最佳產品獎,而他也總是將自己的冠軍種籽,毫不吝惜地分贈給其他農友。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方?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風吹著花粉四處飛, 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的種籽,在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品質。因此,我很樂意其他農友都播種同一優良品種。」

他的話看似簡單卻深富哲理,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

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 * 保證有效的秘方 * 就像那個農夫一樣,如果你想要得到冠軍的品種,就要給別人冠軍的種籽。 你若想被愛,就要先去愛人;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你要想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 這是一個保證有效的秘方,可以適用在任何情況。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須先對朋友真心,然後 你會發現朋友也開始對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樂,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快樂。明白了嗎?我們所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為他人多做點好事。己所欲,施於人。凡你想給予自己的經驗,就給予別人;想別人怎麼對你,就怎麼對待別人。

******************一生都要學習做人*******************

星雲大師有一位徒弟,大學畢業後,到夏威夷讀碩士,又到耶魯讀博士,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終於得到博士,非常歡喜。 有一天他回來,對星雲說:「師父,我現在得到博士學位了,以後要再學習什麼呢?」 星雲說:「學習做人。」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 星雲覺得人生,不管是士農工商、各種人等,只要學習就有進步,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需要學習的事。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認錯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佛祖,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 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 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 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生忍」。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萬事都能消除。 忍就是會處理、會化解,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各位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 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了解、 相互體諒、相互幫助,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 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 人生的歲月有限,認錯、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 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在我幾十年的歲月裡, 有許多事情、語言感動了我,所以我也很努力的想辦法讓別人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我要維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也讓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

** 心在哪裡,人就在那裡 **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長髮公主的象牙塔-----我的安全感不見了

汽車沒有保險桿(或稱防撞感)?不管多高級的車,真是醜。

傘兵沒有降落傘?等著他的就是一塊肉餅。

房子沒屋頂?可惜了頂級的裝潢跟用料。

人活著沒有安全感,那就比上面所有的描述更慘。

這個道理,誰都懂。但是懂,不一定代表你真的有安全感。

至於安全感怎麼來的跟怎麼失去的,也許可以從『長髮公主』講起。

長髮公主是德國的童話,訴說一個巫婆如何保護十二歲的小女孩,結果把她關在沒有樓梯也沒有門的塔裡,但是公主依然用歌聲跟外界接觸,最後,靠自己贏得了王子的愛情,而且不能免俗地用淚水醫好了瞎眼的王子。

德國這個故事的原文用來形容巫婆的用詞是Mother Gothel形容一個『過度保護的母親』,這個用意跟故事完全不謀而合。

但是我覺得更有趣的是,這個被過度保護的公主,要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是需要淚水的,這確實相當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她要在淚水中學會分辨甚麼時候可以放下長髮,不能看到帥的或是耍酷的就放下長髮,也不能看到有錢的就解開髮夾,也不能笨笨地看到會彈吉他或是會在塔底下唸詩的就開始整理頭髮,這樣會嚇死爹地,想想真的很殘酷,像我這種有女兒的爹真是寧可把她好好地伺候在她的象牙塔裡,不要經歷人間險惡,但是…哎,不可能啊,她終究要用淚水面對人生,嗚嗚嗚。

所以,安全感怎麼來的?答案就是摸索出來的。當經驗把妳鎖定在一個看起來不會受傷的環境,反而註定讓妳受傷。你可以想像一個一路上第一名的學生,第一次失去衛冕者寶座的驚惶嗎?他失去的就是安全感,因為超出他的經驗,所以要用淚水面對現實逐漸建立一個真正堅固的安全感。

至於王子瞎眼更是經典,這個王子愛上的是公主的歌聲,不見得理解她到底是個怎樣的女人,這也差不多是天下男人共同的毛病,那就是我們只有在婚姻裡才算睜開眼看清楚身邊的女人,而且通常是她用淚水打開我們的眼睛,我們才漸漸搞清楚男女差異,婚前的朦朧用童話裡的『瞎』來說,恰如其份。

王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的想像,他是王子,他應該從來都不知道一個唱歌的公主洗碗的時候會走音,拖地的時後會跺地,罵小孩的時候會高八度。

『瞎』一下,讓他從中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未嘗不是壞事。

當公主離開她的塔,她就不是公主了。

據我所知,一個人真的很難一輩子當公主的。

王子跟公主在童話裡一直處於被保護的局面,爸媽喜歡說王子與公主故事也表露出我們愛孩子的心。為了愛他們 ,我們盡量提供安全感,自古至今,皆然。

爸媽的時代,拚了命讓我們唸書,因為學歷是那個時代的安全感。至於我們現在給孩子的就更像巫婆給長髮公主的安排了,我想起李家同校長一篇文章,描述一個朋友在美國作保全,生意規模很大,但是到後來卻變賣一切搬到鄉下,因為發現保全只是讓一個人更擔心,更害怕。

安全感真的不能建立在保全,當然也不能建立在學歷跟金錢地位或是人脈上。現代人誠然需要這些必要的措施與背景,但是不能跟安全感混為一談。這些東西就像是你家的門,一個家肯定要有門,但是,有門不代表安全,你在門後面加很多鎖,甚至睡前用鑰匙把自己反鎖,這都是強化安全的『自我感覺』,並沒有強化到安全本身,至於加上鐵門鐵窗,除了增加逃生的麻煩以外,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提升安全性?值得討論。

多加幾道鎖呢?把門加厚呢?多加幾道門呢?其實也不一定安全,但是會增加安全的感覺。

那這樣好了,我把財物都放在銀行,別放在家,然後再去練個空手道,別人小孩學小提琴,我小孩練柔道,別人高爾夫球具是健身,我家一套是防盜,這樣的話,就真的保平安了。

不夠的話,加裝監視系統,門口加保全,出門帶保鏢。

問題是,美國總統一次出門都好幾部車給恐怖份子猜猜看,林肯跟甘迺迪還是被刺身亡。

意思就是說,世界上根本沒有『保證安全』這回事。

我們所能提供的,最多就是一種『安全的感覺』罷了。

是的,我們本來就不安全,這是真的,所以,沒有安全感,很正常。

當你處在一群陌生人中間,你應該沒有安全感,當你作一件沒有把握的事,你應該缺乏安全感。當你一個人沒有同伴,自然沒有安全感。當你銀行沒有錢,現在又必須請客,那來的安全感?當你嫁入豪門,除了成就感,必然伴隨不安全感。當你在哈佛畢業生的同學會中間,不會因為你嫁了或娶了一個哈佛畢業生就比較有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來自人的本質,我們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我們害怕被傷害,所以我們往往先發制人去傷害別人,一個人很愛批評人,就代表他沒有安全感,用攻擊來自我保護。一個人很怕被批評也代表他沒有安全感,一直活在別人的看法底下。一個人遇到挫折就退縮代表他沒有安全感,一碰就破,一捏就碎。

安全感實在太抽象了,缺乏安全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不肯承認自己沒有安全感』。

基督徒面對不安全感的方法就是『承認』它。承認這個世界不安全,承認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帶來安全,承認自己沒有安全感,不必假裝勇敢,我們需要鄰居,需要朋友,需要警察,需要法官,我們彼此需要。雖然這些人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安全,他們還是製造了很多淚水,但是,我們一樣軟弱,卻又彼此需要,如果少了彼此,我們會更慘,我們都是彼此的天使。

我們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需要哭,需要笑,需要生氣,需要發泄,需要傾聽,需要傾訴,當我們彼此這樣做的時候,會出現一個東西叫作『愛』。

當我們被愛的時候就有了安全感,好像王子與公主一樣,只要相愛,就有滿足,為甚麼愛這麼奇妙?

因為愛是從神來的,祂承諾有一天不再有淚水,不再有害怕,不再有傷害,不再有冤屈,不再有罪惡,不再有魔鬼…祂清楚地說,淚水是摸索安全的過程,為的是找到一個真實存在的自己…

如果連這個都不能讓我們相信…我認為,缺乏安全感就真的無解了。

儲備四十歲的能力

「各位先生,我不幹了!」。四十歲以後,如果你沒有資格說這句話,你將會憎恨自己。

一般人以為四十歲以後的工作比較難做。當然,有些事情做起來會難一點,比方早上起床而不腰酸背痛之類就是。但大多數機構裡,四十歲以後的工作輕鬆很多。責任可能會比較重大,不過四十歲以後,你的價值應該在於你的經驗、技能和判斷力,而不應在於每天工作八小時的能力。

如果你在四十歲生日之前做了一些適當的事,那麼,成功的大部份報酬便會在四十歲以後相繼而來。什麼是適當的事呢?

首先,做好準備工作,在四十歲前學會有關本行本業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例如,我在三十多歲學會怎樣編輯文稿,以及學得有關出版的基本知識。總而言之,我在適當的年齡精通了我的業務,嗣後只是繼續取得更多經驗而已。

已故的零件大王布魯丹(CharlesG.Bluhdorn在四十歲時,已把他的「海灣與西部工業公司」發展成一個每年營業額千百萬美元的商業王國。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四十歲時,已寫成「夢斷城西」(WestSideStory而建立起出色美國作曲家兼指揮家的美譽。深宵不懈孜孜工作,在二十歲甚或三十歲時沒有問題,但到了四十多歲,都不應該為了學新事物而喪失睡眠。

第二、養成個人風格。在四十歲以前,找出你所喜歡的愜意的是什麼,不論是衣著方面也好,或是使你與眾不同的小地方也好。二、三十歲時你還可以進行試驗,但是到了四十歲,你便要確定地建起個人風格。一位男士或女士在事業中途試圖改變自己的形象,就會讓人覺得他(或她)很不可靠。你喜歡用弔褲帶嗎?好!就把弔褲帶當作你的商標吧!辦公桌上擺些鮮花會令你工作更有效率嗎?那就每天都擺些鮮花吧!

第三、在可能範圍內,在感情生活方面,要求安定。在爬向事業階梯較高的梯級時,如果生活愉快而不陷入感情危機,對你會有很大幫助。本來,就算沒有消耗體力和分散精神的私人問題,成功也夠困難的了,何況,苦惱像疾病一樣,會逐漸令人對別的事物失去興趣。當然,並非所有的困難都能夠避免,而且還得將他們一一克服;但是,那些到了四十歲時私人生活已經安定的人,一般都比在這方面不安定的人有更大的成功機會。因此,如果你想結束一段沒有機會的戀情,或者想和女朋友結婚,那就趕快去做吧!免得把問題拖到生命的第五個十年,因為在五十歲以後這段時間,你應該享受人生,看著你對事業的投資開始獲利。

第四、明白自己的短處。承認有些事你會做得不好,受不來,或者不願做。如果你討厭數字而喜歡創作,那就不要因為待遇高或順從別人的期望而強迫自己做數字工作。在四十歲之前,一定要投入你所喜愛的那種工作。否則,四十歲之後的一、二十年,必然會是一段鬱鬱不樂的日子。而且,你真正成功的機會也可能因而被破壞。

第五、知道自己的長處。你最好斷定自己擅長些什麼,並且認清楚你所喜歡做而又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我較為年輕的時候,常被人批評老是考慮問題的正反兩面。有些人因此說我顯得沒有決斷能力。現在我五十四歲,但我早就認識到這是一項寶貴資產。不錯,它使我當顧問優於當行政人員,但那不要緊。任何一個機構需要這兩類人才。不管你所擔任的角色是什麼,總之,知道自己的長處對成功都很重要。

第六、開始儲備辭職不幹的錢。我年輕時,超級代理人艾溫拉沙爾有一次向我提出長輩式的勸誡:「把你賺到的第一個一百萬元存起來。」他說,「那是你留做『辭職不幹』而用的錢。」可惜我儲不到一百萬這麼多,但那個主意畢竟不錯。最使人頹喪的事莫過於要完全依賴別人。如果沒有能力辭職或冒險改行,那就非捱下去不可。

儲蓄了足夠的錢之後,你便有了一個安全網。你也許永遠不會動用那筆錢,但有時為情勢所迫,唯一的適當解決辦法就是「各位先生,我不幹了!」。如果你沒有資格說這句話,你將會憎恨自己。

第七、建立人際關係網。如果到了四十歲你仍未建立起一個人際關係網,裡面包括你的朋友或最低限度包括一些可以互相幫助的人,那你就有麻煩了。這些人有的是你的同事,受過你的恩惠,你支持過他們的計畫,你傾聽過他們的問題。他們也會同樣對你。

人際關係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它需要幾十年的栽培。在商業上亦正如在政治上一樣,你要有許多人散佈在適當的地方,你可以倚賴他們,他們也可以倚賴你。

第八、學會授權他人。許多人不肯--或不能--這樣做。因此始終被訂在從屬的職位上面。授權他人是成功的一半;一個不能將工作授權別人去做的人,注定會遇到極大的障礙。你到了四十歲時,最好已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換言之,你懂得挑選合適的人並信任他們。

第九、學會在什麼時三緘其口。人們因說話而不小心自毀前程的,比任何其他原因都多。要學會保持沈默而看起來機智。別人自然以為你知的比實際還多。別講別人閒話,別談論你的大計。守口如瓶所贏得的聲譽,遠較講人閒話所帶來的一時受人歡迎更加重要。你在事業上越有進展,這一點越為真確。在高級管理層中,保密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要對人忠誠。如果你到了四十歲仍未能建立起堅如鐵石的忠誠信譽,這缺點便會困擾你一生。不忠誠的惡名必然會使你在事業上到處不受歡迎。你不能靠暗裡傷人爬到事業頂峰,而要靠在事業早期樹立起來的真誠剛直和不可動搖的聲譽。四十歲以前,忠誠只是投資;四十歲以後,它就開始有所收穫。

最後要保持幽默感。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即使成功也不會永恆。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男人好單純

要如何才能滿足女人呢?

親吻、

擁抱、

寵愛、

欣賞、

品味、

按摩、

幫她修理東西、

說情話、

唱情歌、

讚美她、

支持她、

餵她吃東西、

撫慰、

逗弄、

幽默、

溫柔體貼、

刺激興奮、

撫摸、

對肥肉視而不見、

摟摟抱抱、

讓她覺得心無牽掛、

呵護她、

打電話給她、

參與感、

相擁而舞、

舒服的一起躺著、

原諒她的小過失、

她小飾品、

帶她出去玩、

施展你的魅力、

照顧她、

施以小惠、

迷倒她、

關心她、

信賴、

保護、

買衣服送她、

偶爾吹吹牛皮、

純潔、

感恩、

寵壞她、

擁抱、

不惜犧牲的愛她、

渴望她、

挑逗她、

緊緊的抱著她、

縱容她、

崇拜她、

愛慕她。
..................................

難啊~真是麻煩,搞不定的...........!


至於男人?要怎樣才能滿足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脫光光過去就可以了!



       好簡單喔~太單純了吧?!
       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的....!